新闻
2021年11月
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 - 2021年11月
人本主义建构紧密师生、家校关系 学生为本培养21世纪共通能力
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本着基督精神,发展全人教育。苏炳辉校长深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潜能。借着「小班化」、「跨学科专题研习」、「全方位学习」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完整的学习经历之中,发掘和展现独特潜能,提升自我学习精神。
重视教学自由 推行「三年一贯」班主任制
学校在教育的信念上一直抱持「人本主义」,当中「人」包括了学生、家长及老师。苏校长坦言,老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只有老师完全投入教学,学生才能够真正受惠。因此,学校给予教学团队很大空间,让他们自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提供大量课研机会及培训,提升老师的专业知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因为学校对老师教学热诚的信任,多年来于不同学科领域中多次荣获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包括中文、数学、体育、科学教育、训育及辅导、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肯定教学团队的成效。
在学生事务上,学校更是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性格及兴趣,增强学习效能,积极培育学生,为学生提供不同机会的展示及参赛机会,拓展潜能。而部分同学更于不同STEM 比赛中屡获殊荣,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参与国际性比赛。此外,学校为在视觉艺术范畴上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创建不同展现空间,包括将教学活动中心其中一角发展成艺廊,展示学生的作品;更不时为同学举办展览,邀请学生及家长一起剪彩,肯定学生成果,更有效增强其自信心。另外,学校实行「三年一贯」的班主任政策,班主任能够长时间与同一班学生相处,为他们提供最适切的照顾及帮助,因此师生间的友谊亦特别深厚。
设计「超学科」课程 燃点学习热情
课程的意义在于扩阔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及态度,所以学校不论在设计全方位课程或体验式学习活动时,都会关顾这些层面。「最基本的层面当然一定包含相关学科课程,例如在中文科,我们采用图书教学,以故事培养同学的语感及素养。进一步是举办不同的跨科课程,助同学将知识、技巧整合。」负责课程的蔡庆苓副校长指出,跨科课程最重要的是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在每个主题下的跨科课程最少会持续一个月,为学生建构完整的学习经历。
近年,学校再从跨学科层面出发,特别参考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规划「超学科」课程,当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软技巧」,例如协作能力、创意实践等。尽管疫情所限,学校暂时只能安排在试后作延伸主题活动,但学生对于活动依然非常投入。在进行科创设计时,学生懂得首先考虑创作的需要,而创作过程中更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训练。「同学永远都有着无限创意,但科创设计同时亦需要讲求务实,例如物料限制、时间性等。」蔡副校长还记得有学生希望搭建两米高的拱形帐篷,其中牵涉一些中学才学习的数学知识,他竟然自行在网上寻找到所需的资源并运用,最终成功实践,可见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七名外籍英语教师 日常听说带动读写能力
语言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聆听和阅读属知识输入及储备的过程;口语和写作属于输出的过程,是知识的运用及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便无法活用语文,因此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就是开口说和保持持续的知识输入。然而,苏校长发现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接触、使用英语,单单依靠在学校里的英文课堂时间,学生的英文并不会有进步。有见及此,学校逐决定增聘外籍英语教师。在最初,学校在家教会及政府资助下,先为一个年级增聘一名外籍老师,而成效十分显著。该级的学生接触外籍老师的时间增加后,使他们有更多机会练习英语对话,而且外籍老师亦非常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大大增强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及至现在,学校为每级配有一名负责的外籍老师,再加上学校亦参与了政府的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 (NET) Scheme,七名外籍老师共同努力营造非常充实的语言环境;而本地老师则集中教授写作和阅读部分,分工清晰。苏校长表示:「语言学习上是没有捷径的,我们常常鼓励同学要勇于开口说、用心聆听。计划推行三年后,我们亦发现随着同学的听说能力增强,连读写能力都有所提升。」
四至六年级开展跨境学习 跃出香港 拓展视野
学习从来都不应局限在学校里,学校亦非常有先见之明,早在十多年前便已经开展境外学习。有别于其他学校挑选成绩较好、家庭经济能力较佳的学生参与跨境交流,学校致力以「公平教育」为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苏校长直言:「所有的境外体验,我们都会让全级学生一起参与,以四年级为例,我们最初是到澳门进行三日两夜的交流,后来则新增到珠海交流。在交流团里,同学除了可以与当地学校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慢慢发展下来,学校甚至将课程纳入跨境学习,不浪费任何的学习机会,例如安排学生到澳门参观保育及环保设施,并进行相关课题研习;五年级学生会安排到新加坡,学生除了参与当地学校的课程外,学校更安排了地铁游踪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当地的交通及地理状况。及至六年级,苏校长笑言这是一个锻炼坚忍的交流团,学生及老师需要坐24 小时火车到北京交流。然而,这却是所有老师及同学最喜欢的交流团,毕竟平日并没有甚么机会可以长时间聚在一起谈天。交流团回来后,彼此关系亦明显变得更加紧密。
苏校长强调言学校之所以能够一直推展有系统的交流学习团,全赖家教会在最初成立了「全方位学习基金」,让家庭有经济负担的学生都能够跳出香港,拓阔视野。
建立互信桥梁 支援建构良好亲子关系
家教会对于各项校政一直都抱着万分支持,负责家校合作的钟君玲副校长认为这一切建基于稳固的家校互信关系。由学生小一入学开始,学校便举办大量家长活动,让家长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及定位,并配合调整家庭教育步伐。在疫情前,学校一直都非常欢迎家长参与各种学校活动,例如在跨境学习团中担任家长义工。办学团体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亦会提供不同的心灵关顾,为家长提供适切有用的课程。
在家庭支援方面,学校更有一名家庭辅导员,让有需要的家庭能够得到即时帮助。钟副校长强调:「我们尤其重视一年级新生的家庭关系,否则,待孩子长大步入青春期时,亲子间的问题便更加难以解决。此外,也重视他们的升小衔接,让小一家庭更快融入天循这大家庭。」正因为学校对于家庭的重视,家庭与学校才能够建立起深厚的伙伴关系,携手为学生创造高质素的学习环境。